顶部广告
文章页面广告

游玩

最后的穴居部落:过上现代生活的桃源人

来源:中新网 时间:2014-09-19时间:1411056000 点击:6042 目录ID:4

酷生活是一个专注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游、玩、娱乐等为一体的时尚生活分享网站,汇集网友的原创心得、生活感悟、影像记录以及旅游心情日志等点滴生活趣事,倡导智能生活,让生活

    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水塘镇格凸村,一个距离省会贵阳市180余公里的地方,有“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”之称的中洞苗寨声名远扬,因沿习古人类的“穴居”习俗,这里一度成为贫穷落后的代言地。中新社记者近日探访中洞穴居人家,发现这里虽“离世”但不避世,随处可见现代化的生活元素。

    中洞未通公路,车辆只能行驶到前一座山的山腰上,再沿着蜿蜒崎岖的石阶山路步行约30分钟。走上一个立有三根电线杆子的山口,沿着电线延伸方向望去,在对面山上,垂直分布着三个天然岩洞,其中上下两个岩洞前后通透,而位于山腰上的中洞被树林挡住了洞口,隐约有人语声和鸡鸣犬吠声传出。

    穿过山谷,记者爬上了中洞洞口。洞口高约50米,宽100余米,洞内空间呈倒梯形向内延伸约200米,洞底平坦、干爽。从洞口往内,十几栋木房鳞次栉比,房顶多为空架。洞中最里面位置是几间已经空置的学生教室和宿舍,洞中央的开阔地是一个篮球场。

    据洞内居民罗登光介绍,他们的祖先因为躲避战乱和土匪,躲进前后通透的下洞长期居住。新中国建立后,才从下洞搬迁进条件更好的中洞。这样的穴居生活已有150余年历史。

  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中洞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广,有人搬离了中洞。有人嫁入了中洞,洞中原有一所小学,现已搬走。目前,仍有18户人家100余人居住洞中,但年轻一代中洞人大多常年在外务工,只有少数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。

    据格凸村村长王科介绍,为改善中洞居民的居住环境,当地政府曾在山脚下修建安置房,建议居民们搬到洞外居住,但搬出没多久,因不习惯洞外的生活,他们又都搬回了洞中。

    “住了60多年,在这个洞里住习惯了,冬天不冷,夏天不热,我们都不愿意搬出去了。”村民王凤清说。

    2003年,电线拉进了中洞,电灯在石洞中亮起,40岁的王启国当年就花了1400元人民币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,成为洞中第一个使用电器的人。“电视机到现在都还在用,可以接收到40多个台。女儿最喜欢看电视,经常跟着电视里的人学讲话、学唱歌,还没进学校,就已经会用普通话和游客打招呼了。”王启国感觉很骄傲。

    随着中洞逐渐被外界所知,越来越多的游客、探险者来到中洞,王启国又率先开起了“农家乐”,添置了电磁炉、电饭煲、电冰箱和洗衣机。在他家中,日常生活所需的电器设备一应俱全。

    在王启国的带动下,洞中居民们也开始活络思想,从事山羊养殖,做游人食宿生意。王凤清提供住宿和农家乐,家门前的篱笆墙上挂满了全国各地户外俱乐部、拓展营留下的旗帜。洞口的罗登光家开始打起“野店烧烤”的招牌,试营宵夜生意。

    经济条件不断变好,居民家中也在不断添置各类家用电器。“现在几乎每家都有手机,生活条件变好了,与外面的联系也多了。年轻人回来时,也能在洞中用手机玩游戏、听音乐和上网。”王启国说。

    记者看到,在洞口左侧较高位置,竖立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卫星电视接收机,洞中多数人家的屋顶上也都高高地架立着接收电视信号的天线。为了方便与在外务工的儿子儿媳以及亲戚朋友联系,68岁老人王韦妹也在2011年花120元买了一部手机。

    记者在中洞住了一晚,发现洞中没有蚊子,也不潮湿,入夜后十分安静,能听到清晰的蛐蛐声和圈内牛羊不时发出的响声。半夜,洞外下起小雨,而洞内却没有雨水敲打屋顶。清晨,洞中人家炊烟升起,牛羊出洞,还有低声的音乐回荡。

    洞中的生活宁静而祥和,但洞中的居民却已不是“不知有晋”的“桃源人”。(完)

(责任编辑:中新网)

声明

  • 1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酷生活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酷生活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转载、下载、摘编、或建立镜像等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酷生活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2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其他网站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酷生活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  • 3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  • 4您若对作品版权、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即与酷生活网联系, 邮箱:2948360200@qq.com 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处理时间:10:00—18:00
  •